公安县章庄铺镇:柑橘产业成为镇支柱性产业

   日期:2024-08-22     浏览:1251    评论:0    
核心提示:目前,公安县章庄铺镇共有10个柑橘集中产业村,种植柑橘的果农达5000多户,总面积约6.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近三分之一,其中面积
  目前,公安县章庄铺镇共有10个柑橘集中产业村,种植柑橘的果农达5000多户,总面积约6.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近三分之一,其中面积超3000亩以上的村6个。2023年全镇共有柑橘加工厂10余家,自动化柑橘清洗、打蜡生产线近20条,冷库总容量达3200立方米,柑橘总产量达到7万余吨,年产值1.5亿多元,柑橘价格经历平稳起步、中程陡降、结尾缓升的局面,柑橘产业在农业经济板块中的比例逐年增大,已成为章庄铺镇支柱性产业。

 

一、产业特点

(一)产量规模庞大但产业延伸不足。2023年,公松澧三地共种植柑橘30多万亩,产量近30万吨,种植规模和产量逐年递增。由于缺少柑橘精深加工企业,柑橘产业发展基本以初级农产品供给为主,精包装和深加工产品很少,产品附加值不高。加之龙头企业缺失,无柑橘周边产业发展,产业带动性不强,也影响了柑橘产业整体效益的提升。同时,章庄铺镇农文旅融合项目还未起步,无法立足柑橘产业做到“三产”融合。

(二)销售能力较强但品牌建设不足。公松澧三地柑橘销售大户均以章庄铺镇为主,但是章庄铺镇柑橘均是以批发销售为主,精品包装、电销等高利润销售较少。章庄铺镇柑橘未注册任何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无法像赣南脐橙、秭归脐橙实现品牌溢价,加之章庄铺镇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不足,电子商务领域更无章庄品牌。

(三)从业人员较多但组织程度较低。章庄铺镇共有近1万余名有着丰富的柑橘种植、采摘和加工经验的产业人员,合作社近30家。同时,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联结不紧密,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组织能力弱,不能有效组织橘农标准化生产、有效对接市场,无法复制石门县柑橘统防统治、统采统收的先进模式。

(四)产品品质优异但优新品种缺乏。章庄铺镇柑橘主要以温州蜜橘为主,经过30年时间检验,口感好、产量稳、抗病强,饱受农户和经销商喜爱。由于品种规模化更替成本高,优新品种换代较慢,高价值柑橘发展缓慢。

 

二、产业优势

(一)历史人文悠久。章庄铺镇的柑橘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末。第一株柑橘在卷桥水库大获成功,奠定了柑橘生产专业乡镇的良好基础。历经数十年的深耕与传承,章庄铺镇的柑橘产业已根深叶茂。这里的农户在柑橘培管、初加工等方面十分上心,产出的柑橘果品优质,柑橘收购价、初加工劳务价均高于周边乡镇(街道),点亮了“荆南橘乡”的名片。

(二)地理区位便利。章庄铺镇位于鄂南湘北交界处,地处公松澧三县核心区,207国道、二广高速贯穿全镇,岳宜高速比肩而过、红东公路以此为起,可南至广州、北至北京、往西横贯我国西部省市,往东横穿江西可纵轴至江苏、福建。优越的地理区位及交通优势构成了半小时公松澧经济圈、2小时岳长宜经济圈,12小时直达北上广深等经济活跃地区,便捷的交通条件不仅降低了柑橘因长期存放而可能产生的果损风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橘商前来收购,同时为商品集散中心打造提供了便捷物流保证。也利于本地橘商开拓外地市场,不断拓宽章庄铺镇柑橘的销售范围。

 

(三)劳力资源丰富。章庄铺镇辖16个行政村、3个社区,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万人,为柑橘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人口,加之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还可以吸引周边县市劳动力就近就业。章庄铺镇柑橘产业发展近50余年,现阶段主要劳动力均是伴随柑橘产业发展所成长的一批人,有着丰富的柑橘种植、采摘和加工经验,相比其他产业可以实现0成本招工。

(四)果品质量优越。章庄铺镇雨水充足,土壤良好,光照和气温均适合柑橘生产,柑橘品质良好,平均糖量12.5点,高品质柑橘可达14点,广西、浙江等地柑橘前期上市期间平均糖量10-11点左右,最佳上市实际平均糖分和章庄铺镇柑橘产品持平。同时章庄铺镇拥有8-11月份4个月的柑橘销售上市期,可有效满足任何柑橘经销商不出镇即可长时间销售柑橘。

(五)销售渠道丰富。章庄铺镇境内6000吨以上经销商6家,4000吨以上经销商20家,销售方向覆盖全国18省38市,公、松、澧三地柑橘销售大户以章庄铺镇为主,同时还有年销售额超1千万元的电商企业一家,销售渠道多样。

三、突出问题

(一)品牌建设欠缺。目前在柑橘品牌建设方面存在品牌创建意识不强的问题。各级各部门侧重于技术指导,对品牌创建缺乏长期性、整体性规划,创建意识和推动力度都不够。全镇虽然有大小约20家柑橘合作社、家庭农场,但均侧重于生产种植和货源组织,并没有围绕品牌建设开展工作,使得产品在同质化市场上难以“突围”。公安柑橘商标有标无实,也无专业人员运行,卷桥柑橘有口碑无品牌。

(二)橘农老龄化加剧。章庄铺镇虽然具有劳动力密集优势,有伴随柑橘产业发展成长的一批工人,但是章庄铺镇与大多数中西部乡镇一样,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现状,给柑橘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压力。大部分橘农年龄偏大,体力跟不上,导致培管不到位,甚至荒废橘园,使得柑橘品质下降。同时,老橘农观念比较保守,前瞻思想不足,缺乏市场理念、长远目标、品牌意识,对新产品和新技术接受度较低,在特殊病害面前缺乏应有的果断决策,在品牌创建方面缺少必要的发展,使得柑橘种植整体抗风险能力差、效益提高难。

(三)产业链单一。全镇仅有20条成果初加工生产线,对柑橘进行清洗、分级、打蜡、包装后出售,没有果汁、果汁饮料、罐头、蜜饯等深加工产业,无法进入零食饮品等终端市场。此外,也没有发展柑橘综合利用产业对落果、橘皮等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章庄铺镇拥有牛浪湖、卷桥水库、袁宏道墓、齐家峪惨案纪念馆等历史人文景观,有着武陵山余脉的自然风光,石子滩美食街响彻两省三县,但是章庄铺镇缺少社会资本投入无法充分利用城郊镇的地理区位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

(四)品种有待更替。近年来砂糖橘、耙耙柑、丑橘等新品种柑橘在口感、外观等方面较传统蜜橘有巨大突破,成为市场骄子,不仅销路好,同时价格也高。公松澧三县经30余年发展,柑橘种植面积大,产品品种已经形成规模优势,品种规模化更替成本高。卷桥蜜橘经过30年发展,品质好、产量稳、抗病强,新品种更新存在产量不稳定、品质退化等众多不稳定因素,极大消磨群众品种更替激情,同时柑橘丰果需大约5年时间,由于无法准确预测5年后市场走向,新品更替道阻且长。新品种缺乏,致使品种结构单一,在市场上难以形成亮点,虽有部分品质较好的果实,但总量偏少,从而形成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的格局,市场竞争力弱,柑橘价格始终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丰产难丰收,甚至卖橘难现象时有发生。

(五)要素保障不足。一是组织保障不足。协会作为连接党委、政府和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中间性组织,整合多方力量,能够在柑橘加工和销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自县葡柑办撤销后,全县新成立葡萄柑橘产业协会,但该协会主要侧重于葡萄产业发展,对柑橘产业发展推动不足。二是设施设备不足。章庄铺镇立足项目为王思想,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完善了农田水利设施、重要通道及节点的硬化打造,但是全镇在新型机械化和智能化设备扶持较低,限制了柑橘产业高效、高质发展。

 

四、工作举措

(一)聚力协会建设。由政府主导,推动经销商、合作社、农户组建章庄柑橘产业协会,以产业协会为纽带链接橘农、橘商、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方利益共同体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保证各方在柑橘产业发展中同进共退。充分调动牵动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全域柑橘产业发展,例如提供销售指导。加大对各方行为约束,杜绝销售压价行为、规范果农种植技术,维护章庄柑橘品牌形象,提升柑橘品种,推动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聚力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公安县电商协会优势,指导章庄铺镇柑橘做好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营销等工作,创建自己的特色品牌,不断提升章庄柑橘的市场知名度、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发力电商平台,集聚一批本地电商达人、吸引一批外地电商名人、培养一批本土电商力量,拓展销售渠道,调节精品柑橘销售比例,提升单品溢价。

(三)聚力销售提质。一是推进分级销售。采取分级销售等手段能有效解决同一品牌下“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优化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效益。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引导农户及时转变经营理念,深刻理解“分拣就是生产力”的道理,鼓励经销商和龙头企业引进分级、分类设备,将柑橘按果品形状、果重、含糖量、着色率等量化指标进行分级,利用冷链冷库、规模化存储运输提升产品售价。二是扩容大宗批发。通过资源整合推动本地经商人才或者发动柑橘合作社在外建立直销点,此举既能打响柑橘的品牌,又能省去中间流通环节成本,为橘农增收。三是发展农村电商。充分利用本地电子商务人才优势,推动本地柑橘线上销售,强化对橘农电商经营的培训,提升其应用电商平台、手机自媒体等网络渠道销售的能力,同时加强对电商经营主体的培育,积极支持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参与到互联网创业大潮中。

(四)聚力招商工作。加工企业是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核心,要围绕章庄铺镇柑橘产业链发展方向,重点招引一批类似辣妹子、娃哈哈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学习“赣南脐橙+农夫山泉”深度发展合作方式,积极引进具有全链条支持的企业推动产业深度发展。

(五)聚力设施投入。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要侧重于储藏、冷链、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与邮政等物流企业合作想方设法帮助销售主体降低物流流通成本,推动章庄铺镇建设农产品和电商贸易区域中心,做大做强国家级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

(六)聚力模式创新。充分发挥产业协会优势,学习复制石门经验,探索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分红奖励等方式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促进果农按市场和订单生产优质柑橘,按标准管护柑橘果园,使柑橘生产形成龙头企业牵引、市场主体带动组织、橘农生产各负其责、各显身手的专业化分工格局。

(七)聚力技术创新。一是建立与华中农业大学、农科院等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围绕品种选育、高效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智能装备使用、贮藏保鲜技术等开展联合攻关与协同创新,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二是依托县职教中心、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培养一批智能装备使用、品牌运营、专业种植人才。三是创新柑橘产业居间服务,支持培育柑橘技术、销售、劳务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柑橘产业发展。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王真)

责任编辑:王陈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